轉職時問朋友意見有用嗎?也許你其實在找的是安心感

前陣子在聚會上認識的一位朋友,個性溫和、有自己的專業,也一直讓人留下不錯的印象。最近聽說他在考慮轉職,剛好因緣際會,他正在評估的兩家公司,我都略知一二。

A公司我很久以前待過,現在已是第二代接班;B公司的老闆我也熟識。當年我在通路,他在出版社,我們雖然身分不同,但合作起來非常愉快,還曾經因為我介紹的機會,讓他們公司大賺一筆。雖然平時沒特別聯絡,但那種「多年不見也絕對可以稱熟」的關係還在。

朋友知道我認識這兩家公司後,便來問問我的看法。

「多問多比較」是職場轉職的正解

我始終認為,轉職這件事,多問一些人總是好的。外部看到的光鮮亮麗,和實際工作起來的情況往往是兩回事。有些知名大廠看似穩定,但內部被戲稱為「產業補習班」——新人密集進出,公司仰賴新血填補人力缺口,但通常待不久,真正受惠的反而是下一家挖角的公司,因為新人已經被訓練好,不用從零開始教。

反觀有些小單位,一年可能只做三五個案子,但每個都命中紅心,市場迴響極大。說到底,沒有哪種工作比較好,只有適不適合自己。尤其主事者的風格非常關鍵——畢竟那是你每天都要相處的人。

A公司的優勢與風格

我告訴朋友,A公司目前正在開拓一個完全不熟悉的領域,也正好在找人。我猜想如果他暫時不想全職,應該也有機會談談其他的合作方式。不過,這一任主事者我沒有親自共事過,不太好評價。但從我過往的觀察來看,公司底子穩健,風格可能略偏保守、老派,但整體來說算是穩當。

B公司的特點與文化

至於B公司,老闆是個行動派,說到做到,執行力極強。公司的方向明確、商業導向濃厚,如果他們要開拓一個新領域,背後一定是經過深思熟慮。以我的經驗來看,和他們共事應該會很有趣,也很有效率。

再加碼一點誘因:他們的員工旅遊是去歐洲的喔(這福利真的猛)XD
所以在朋友還沒問之前,我就忍不住說:「如果是我,我會選B公司。」

職場文化的不確定感,才是真正的選擇關鍵

兩個月後,朋友跟我說,A公司還沒跟他約見面,問我要不要主動聯絡?我心裡一驚,暗自想:「這……大概就是A公司一貫的節奏吧」,但嘴上還是說:「你主動約一下也好,至少碰個面、認識一下也無妨。」

後來他又提到和B公司見面聊得很愉快,但話鋒一轉突然問我:「他們都集體行動嗎?」原來面試那天來了四個人,還聊到大家下班會一起打球。

說真的,這我還真不知道。我只能說:「可能是想讓大家提前認識一下未來可能一起工作的人吧?這樣彼此可以互相評估一下。至於打球這件事,應該只是大家感情好,應該不會硬性規定誰一定要參加啦。以我認識的他們老闆,是不太會強求這種事的。」

但我似乎感受到他心中正在上演一場小劇場——是不是會被迫要「融入團體」、是不是會變成格格不入的那一個……

最後他問我:「你覺得A和B差在哪?」
那一刻我突然有種感覺:我好像講了一堆,對他來說卻還是沒有解答到關鍵。

再好的建議,也比不上你自己的直覺

後來我也轉念想,也許他過去沒遇過那種「工作上可以和人合作無間、私底下感情也不錯」的職場環境。這樣的氛圍,在某些產業中真的很稀有,也許這就是讓他對B公司感到難以置信的地方。

我沒有再追問後續,畢竟我也不希望自己的個人偏好干擾了他的選擇。但我真心相信,在面對轉職與工作選擇時,最有力的答案,永遠是你親自去聊、去感受之後產生的直覺。

別人的經驗再詳盡,都無法完全套用在你身上。而好公司也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,適合你的人與事,才是你該走的那條路。


探索更多來自 隙音筆記 的內容

訂閱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