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外甥女最近對未來的職涯充滿想像,當我們聊到該選擇大公司還是新創公司時,我的建議是:先去大公司。
她有些不解:「可是新創公司機會比較多啊?在大公司會不會只是個小螺絲釘,難以被看見?」
初入職場,我的選擇
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上市櫃公司裡的新事業部。對剛出社會的我來說,公司訂下的規則就是標準答案。報帳有規章、請假有流程、薪水明細清楚列出每項扣款與給付。說實話,當時我對這些沒什麼感覺,公司給什麼就接受,並不覺得有什麼特別重要。
但後來,我進入了一家由頂尖大學畢業生創立的新創公司,氣氛完全不同。這家公司甚至曾被媒體報導,形容總經理桌上擺滿公仔,打破了一般人對「老闆」的傳統印象。
外表看似熱血奔放,但內部其實一片混亂——沒有專職人資,任何有能力的人就趕緊拉進來,所有大小事最後都落到總經理的特助身上。我還記得那位特助是一個精明幹練的女性,可能是總經理的學妹,但沒多久,她開始疲憊不堪。報帳、會議安排、兼職工程師的出勤確認……所有的雜事全落在她頭上。而總經理時常在外跑業務,想找人問問題,卻找不到人。
當薪水變得「不確定」
混亂的管理終究帶來現實的影響。有一天,公司開始無法全額發薪,變成「先發一半」,再到某個時間點,突然有筆款項進來,大家才能領個一萬塊。至於下個月的薪水?沒人知道。
沒多久,我選擇離開,因為這樣的環境並不適合我,特別是,我並不是「創業」的那個人。
大公司帶來的養分
現在和外甥女聊天時,我用Youtuber的案例來舉例,像是蔡阿嘎前員工的AB合約事件。如果這樣的事情發生在一個有明確稽核與管理流程的公司,是不可能發生的。再看看這些人的業務聯繫方式,還是個人的 Gmail,而不是公司的信箱——這在有制度的大公司根本無法想像。
所謂的「管理」,並不是把每個人當成小偷防範,而是在一致的標準下,確保即使發生問題,也能按照流程持續運作。
為什麼建議先去大公司?
我的建議很簡單:先去大公司看看「正常」的運作方式。這不代表你一輩子只能待在大公司,而是讓你先理解規範與流程,之後如果想跳槽到新創,至少能判斷這家公司是不是「有在照規矩來」。
這些所謂的「規矩」,其實就是勞資雙方應該承擔的責任與義務。只不過,這些道理,往往要親身經歷後,才能真正理解。
探索更多來自 隙音筆記 的內容
訂閱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