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實體商場的空間規劃階段,如何在寸土寸金的樓面中找到適合的辦公室位置,始終是一門藝術。從公司的角度來看,為了追求坪效,當然希望將最大面積留給賣場以提升營收。但從營運的角度來說,辦公室空間不可或缺,否則長期下來,團隊的運作將受到嚴重影響。然而,辦公室能壓縮到多小?這便成了規劃單位與營運團隊的拉鋸戰。
空間過小,業績反而下滑
我曾親眼見過一位前輩因為這個議題與規劃單位爭執。規劃單位的立場是:門市人員多數時間都在前線,後勤只需要幾個櫃子來放置個人物品,文書作業則可利用邊角空間擺上幾張桌子,便能解決需求。他們認為前輩要求的辦公空間過於奢侈,甚至不符合現實。
然而前輩之所以如此堅持,是因為他曾親身經歷過「顧全大局」的慘痛教訓。在過去的工作中,他選擇讓出辦公室的空間,結果團隊成員被壓縮到走道上工作,沒有固定的座位,也沒有穩定的環境。隨著時間推移,員工的流動率飆升,最終影響了業績。當時的他才深刻體會到,過於壓縮辦公空間,反而會讓原本想提升的業績流失得更快。
分散式辦公室,造成管理隔閡
我自己也犯過一個錯誤,那就是將辦公室分散到不同的區域。當時考量到空間有限,便依照不同工作屬性,讓團隊成員分布於三個地方。起初,這樣的安排看似合理,大家仍能各司其職。但沒多久,我發現部門的運作開始出現嚴重的隔閡。
由於實體工作涉及輪班,能夠碰面的時間有限,而不同辦公室的成員無法彼此理解對方的工作內容,導致內部溝通日漸困難,團隊間的信任感被距離消磨殆盡,到最後,即使一句簡單的指令,當傳遞回來時,早已面目全非。這時我才意識到,辦公室的座位安排並非只是「找個地方坐」,而是關係到整個團隊的運作效率與向心力。
辦公室距離的拿捏
後來,我開始思考,什麼樣的辦公環境才是最理想的?同一個辦公室能讓團隊成員在潛移默化中理解彼此的辛勞,甚至偶爾在閒聊間激盪出創新點子,讓事情推動得更順暢。但辦公室「太遠」會導致團隊疏離,那麼「太近」呢?
曾在開放式辦公空間裡工作,結果發生了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事——一位同事因為對面的人講電話聲音太大,加上鍵盤敲擊聲不停,竟當場情緒失控,導致整個辦公室都陷入緊張狀態。此外,還有一種過度靠近是,某些無聊的主管總喜歡經過時刻意瞄一下你的螢幕,讓人備感關注,完全無法專心工作。
現在回頭看,我最喜歡的應該是「有隔板的開放式辦公室」。這樣的環境能夠讓人戴上耳機時不受干擾,但也不至於與外界完全隔絕,還能適時關心周圍正在發生的事。能夠了解別人的工作,而不只是埋頭在自己的範圍裡,這對團隊合作來說至關重要。
身體知道最適合你的空間
最後,回到那間實體商場的案例。據說他們後來決定取消外租辦公室,將所有後勤單位塞進商場裡,而最終大家仰賴的辦公空間,就是那位前輩拼死拼活留下來的一小塊區域。這件事讓我深刻體會到,辦公室的空間不是單純的「節省成本」問題,而是關乎人員穩定、團隊運作與長期績效。
而我也學到了一個寶貴的經驗:如果一個辦公空間讓你感到不舒服,那麼它很可能真的不適合你。這聽起來有些玄妙,但身體的直覺往往比我們想像得更敏銳。而對我來說,這個「屢試不爽」的經驗,或許正是辦公室規劃中最值得深思的一點。
探索更多來自 隙音筆記 的內容
訂閱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。